每年花3000亿美元进口?工程院院士:这项技术关系国家命运

admin 2021-3-10 1134

在疫情防控中,有一项新兴技术能做到无接触检测、戴口罩识别、立体化监控、全序列基因比对……这就是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这些应用的“大脑”,是人工智能芯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建议,支持人工智能芯片创新发展,致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决定国家命运,却面临“卡脖子”难题

人工智能芯片,作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一个新兴的重要领域,是一种越来越接近生物人脑工作机理的神经网络处理器,目前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被视为是决定未来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近二十年来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芯片。1999年国家信息产业部和财政部通过电子发展基金投资启动“星光中国芯工程”,彻底改写中国无“芯”历史。2020年国务院出台《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2005年中星微凭借自主核心芯片技术在纳斯达克上市,率先形成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2014年国家设立上千亿规模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2020年已有近30家自主芯片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016年中星微率先推出全球第一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嵌入式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处理器“星光智能一号”。2020年人工智能技术广泛用于公共安全和疫情防控系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迈上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台阶。

在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从1325亿元增长到381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6%,是同期全球半导体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的近6倍。

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挑战依然严峻。邓中翰指出,当今世界范围内,以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巨头,仍然占据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和主要市场份额。我国每年进口集成电路芯片的金额已突破3000亿美元,多年来一直是“需求旺盛、供给不足”,产业规模与市场需求相比极不相称。

邓中翰认为,随着发达国家对华开启芯片禁运和更严密的技术封锁,我国急需的一些重要芯片遭遇断供威胁,尽快解决这些关键核心芯片“卡脖子”问题,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十四五”期间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探索举国体制,早日建立国家标准

邓中翰建议,坚持探索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资金、市场、人才等各个方面给予人工智能芯片企业更大的发展机遇。加大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国有资本对人工智能芯片企业的投资支持力度,加快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帮助缓解人工智能芯片企业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更新换代快的问题;支持鼓励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参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进一步优先使用自主人工智能芯片,促进芯片及系统共同进步和联动发展;不拘一格帮助和引进海外集成电路领军人才,让海外人才感受到祖国的温暖,更加坚定他们回国报效的远大志向。

其次,要建立国家标准。邓中翰建议国家在相关技术领域加快制定和推广应用有利于自主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发展的国家标准,引导更广泛的市场主体依照国家标准采购使用自主人工智能芯片。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是人工智能芯片应用最大的场景,在公安部、工信部的部署下,“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联合牵头研究制定了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在平安中国、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智慧城市、数字边境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广泛使用,这不仅在预防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家安全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引导企业持续迭代推出人工智能芯片,推动我国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和产业向纵深发展,成功地在国际上实现“领跑”。

再次,坚持国际合作,走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芯片应用市场,旺盛的市场需求撑起集成电路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特有的优势。但是我国在关键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设备材料、高端人才、资金投入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可能关起国门来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技术高度融合的全球化产业,我们既要坚持自主创新,又要加强国际合作。”邓中翰说,只有走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够跟上世界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


上一篇:华为公开一项“后视镜自适应调节方法及装置”的专利
下一篇:中国空间站建设“开局之战”打响
最新回复 (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