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订单排产到明年,企业却不赚钱,谁拿走了利润?

admin 2021-9-30 1108

外贸企业订单接到爆,却说不赚钱。

跨境电商异军突起,头部企业却被亚马逊平台接近“团灭”。

从中国港口发出的货物,海运价格猛涨超10倍。

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着中国外贸,也给中国外贸带来新的机遇。

9月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介绍,今年以来,我国外贸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外贸韧性和活力不断增强。今年1—7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49.7万家,同比增长7.4%。1—8月,一般贸易、机电产品、新兴市场、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1.5、0.3、1和2.2个百分点。

“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外贸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束珏婷说。

“宁波很多纺织服装企业订单排到了明年,现在基本上都不接单了,做不过来。”宁波市服装协会秘书长毛屹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说。

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40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不仅超过了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水平,也刷新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今年上半年,中国家纺产品出口共计219.12亿美元,同比增长53.89%,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长19.99%。

海外需求猛涨,订单猛增

从事外贸服务数十年的马惠光介绍,去年5月之前,不少开发区打电话要他推荐外贸企业去投资,2020年5月之后,开发区负责招商的人说,忙不过来,一天要接待四五拨投资商,也有塑机数控机床的老板说,手上订单太多了,要推掉。

在浙江义乌经商的刘隆,其企业生产水泵、小型发电机等产品,出口非洲为主。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非洲市场生意非常好,订单排到明年2月份了。”

订单为何蜂拥而至?

刘隆认为,这些年,海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而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中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能保证生产供应,市场对中国供应链就更加依赖,订单更多。

惠州某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邵天对《中国经济周刊》说,由于供应链不稳定,现在很多东南亚的订单纷纷开始转移至中国。

在毛屹华看来,受疫情影响,东南亚很多订单回流到国内,“其他国家很多地方要求企业关停,或者裁掉一半工人。越南是最明显的,100多家服装企业关门了”。

7月19日,申洲国际(02313.HK)公告称,为配合越南政府的社会隔离措施,即日起,其位于越南西宁省的布料生产基地的产能将按其正常产能的约30%营运,位于越南西宁省的制衣工厂将暂停营运,而位于越南胡志明市的制衣工厂的产能将按正常产能的约33%营运,为期14天。

申洲国际是我国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公司介绍称,其出口金额连续多年位列中国针织服装出口企业第一位。到2020年,越南工厂已贡献申洲国际约40%的成衣产能。申洲国际预计,越南工厂每受影响营运14天,公司的布料和服装的年度总产能将分别下降约2%和1%。

8月2日,申洲国际再次公告,上述疫情隔离措施延长14天,且“根据越南疫情的最新发展,越南政府可能会在14天期满后进一步延长措施”。

不光是海外订单流入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复苏同样带来旺盛需求。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1%,比2019年同期增长8%。

毛屹华说,原来以外贸为主的不少宁波企业今年也承接了很多国内订单。

不赚钱?原材料和人力成本都在涨

“工厂看起来是很红火,问题是不赚钱。”刘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年卖200元美金的产品,今年涨价到300元美金,但工厂还是不挣钱,“很多客户去年12月下单,我们今年3月被迫自己退单。原材料价格上涨,下单又退单;运费上涨,下单又退单。”

机电产品是我国出口产品的最大板块。据海关统计,前8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7.98万亿元,增长23.8%,占出口总值的58.8%。

许多服装企业同样不赚钱。毛屹华介绍,宁波一些企业出口针织类服装,平均一件衣服的利润“可能一块钱都不到”。

在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做服装加工的谢隆发说,厂子利润很薄,一年出货约50万件衣服,“大家主要靠跑量,没有量就赚不到钱,一件货的利润还不到一块钱”。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3.3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3434.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78.9亿元,收入利润率为4.6%。

莫晓光是广东惠州一家蓝牙耳机企业的负责人,企业年产值1亿元左右。他说,企业净利润在三四个点,行业内中小企业利润率都差不多,“基本上搞得不好就亏本”。

原材料涨价是吞噬利润的一大黑洞。

邵天认为,订单暴增,企业就必须突击组织人力、供应链和原材料,导致一些原材料厂商和人力价格随行就市纷纷提价。这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运行。

刘隆说,水泵、发电机等产品原料主要是铜铁铝加一部分塑料,所有原料都大幅涨价。“国标铝一吨去年底11000~12000元,现在27000元(每吨);铜去年12月38000元(每吨),现在7万元(每吨)。”

广东惠州天阳精密部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汽车注塑件,公司董事长毛益华说,原材料的涨价太猛,处在制造业链条中间位置的企业两头受压,一头是供应商涨价,企业不付钱拿不到货;另一头是卖给客户的产品却不能涨价,“很痛苦的,能活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毛屹华介绍,服装产业原材料从化纤、棉花,到面料、辅料、拉链、纽扣、里衬,一路下来,整个产业链都在涨。

除了原料涨价,毛屹华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服装企业利润影响更大。她介绍说,疫情以前,宁波服装工人平均工资5000~6000元/月,今年熟练工涨到了8000元/月左右,即便是内陆的江西,服装产业工人月工资也涨到了4500~5000元左右。

但即便工资大幅上涨,服装纺织企业依旧遭遇招人难。“疫情之后,宁波服装工人减少了30%~40%。”毛屹华说。

深处罗霄山脉之中的江西于都,号称人口大县,劳动力充裕。尽管如此,谢隆发说,招工越来越难。《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当地看到,众多企业都贴出了招工告示。

做机电产品的刘隆也说,企业招不到人,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进入工厂上班。

一家手机电子零部件龙头企业的高管称,作为用工大户,公司常年缺人,尤其是年轻人留不住。

今年上半年,消费电子产品组装龙头企业富士康发布消息称,入职富士康的员工,若在职时间超过90天,可以拿到高达11500元的奖金。

并不止富士康一家企业这么做,《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不少电子企业都是如此,有的企业给出的招工补贴更高。

对外贸企业来说,今年疯涨的海运价格及相关费用更是“吞金巨兽”。运费上涨10倍是行业普遍现象。

为了补充海外货源,邵天9月初通过空运渠道发了200多箱货物到美国,光这笔散货出海就花了公司2万多美金,“由于海运航道堵塞,货物周转慢,走空运渠道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这无形中增加了公司3倍的物流成本。如果海运通道继续维持当前困境,我们可能必须经常选择用空运方式,但成本也会对应大幅增长”。

毛屹华说,她在调研时发现,有一家西服企业订不到集装箱,不得不走空运。企业赚的钱,还不够空运费。但是,企业负责人告诉她,不空运,就会违约,没办法。

刘隆则说,因为原材料涨价、运费涨价,公司一次又一次接单又退单,客户虽然还能理解,但也会认为企业不够诚信。他很担心,疫情过去之后,客户如果能找到其他货源,生意就没那么好做了。他还透露,从2020年开始,企业规模已经在收缩,工人少了三分之一。

回流、转移、升级

“不赚钱的生意还是不要做了。”毛屹华给宁波一些服装企业如此建议。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为了维持生存,企业仍然要开工。有企业主说,就算订单不赚钱,只要企业在开工,就能留住工人,等疫情过去,市场回归常态,再想办法活下去,或者转型发展。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郭燕说,服装这个行业虽然利润率低,但一直源源不断存在需求。

订单持续回流国内,是外贸的新机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在疫情背景下,中国因为防控高效,制造优势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在中外运一位人士看来,海外订单回流国内是长期趋势,一是因为企业发现去海外投资的风险还是挺大,国内更安全;二是外贸客户希望更稳定的货源,比如像沃尔玛这样的大企业,经过这次疫情以后,就会判断谁的供货稳定性更好,有可能它的一部分订单又会长期回到中国。

“我们的订单生产是一个跨周期的状态,比如明年的订单今年就必须下单,这对冲了疫情带来的影响。”邵天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下游对接客户是沃尔玛,所以公司产品的订单数量和价格都比较稳定,并未受到疫情反复和供应链波动的影响。

一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企业家认为,对企业来说,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非常重要,不会随便改变。疫情冲击下,供应链一旦发生改变,订单和产能回到中国,很可能就会稳定下来。

在毛益华看来,国内庞大而完整的产业链是最强劲的竞争优势,前些年走出去的企业发现,还是国内更加稳定。他举例说,一家汽车企业因为某个马达在越南供不上货,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这种背景下,众多企业选择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能,并且在转移中实现升级。

毛益华介绍说,这些年来,汽车模具产业是梯度转移,从深圳到东莞,再到惠州,“未来的5年就是看惠州”。

毛屹华表示,相对于在国外投资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发现还是国内更稳定,选择向江西、安徽、云南等地转移产能。

顺龙服装水洗产业园董事长黎其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将水洗产业园从广东搬迁到江西于都,规模、技术和环保水平都上了几个层级,第二期园区进一步向智能化升级,“效率更高、用水更少,更加智能,工人只要输入参数启动机器就能完成全部的工序”。

国内产业链的整体技术进步更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毛益华介绍,汽车模具产业链原来主要靠外资企业支撑,现在东莞、惠州都形成了产业集群,“我当年到广州来打工,模具全靠从外资企业进口,现在反过来了,我们每年出口好多模具”。

9月16日,中联重科出口土耳其的ZCC32000履带式起重机从长沙发货运往上海港,为这一台设备动用了近100辆大货车。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海外营销公司总经理刘坚强说,今年,海外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很好,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产品1—8月份海外市场增速超过60%。

中联重科副总裁、工程起重机械分公司总经理罗凯表示,公司起重机械能够连续打破出口纪录,关键原因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了持续突破,获得了海外市场的认可。

他还感慨,10年前,我国工程机械刚进入东南亚市场,那时还是外资品牌的天下;10年后,东南亚工程机械市场绝大部分产品都是中国品牌。在他看来,今后,我国起重机械将沿着“一带一路”,更多更快地走向海外市场,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上一篇:币圈地震!59亿元比特币流出,巨头交易平台集体退出,一日爆仓超12亿元
下一篇:国产半导体设备崛起!中企手握百亿订单,抢下80%的中国市场
最新回复 (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