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两路”精神 迈向交通强国

gxq926 2021-11-23 645


上世纪50年代,战士们在怒江岸边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公路。 川藏公路博物馆供图 图:位于西藏拉萨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本报记者 袁 泉摄 图:西藏农村客运班车上的乘客。 曾 军摄 图:G6京藏高速羊八井至拉萨段。 人民视觉

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的重要批示

雪域高原,晴空万里。拉萨河畔,高大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巍然矗立,碑上写道:“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含辛茹苦,餐风卧雪,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挖填土石三千多万立方,造桥四百余座。五易寒暑,艰苦卓绝,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

令人心潮澎湃的碑文,将人们的思绪拉回60多年前那场气壮山河的“大会战”——西藏和平解放后,在毛泽东同志“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号召下,人民解放军官兵,四川、青海等地的各族群众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一支11万人的筑路大军,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原称康藏公路)、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战天斗地,筑就高原通途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改变西藏贫穷落后面貌,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我国决定在青藏高原修筑康藏公路、青藏公路。

修筑“两路”,意义重大,难度也举世罕见。由原西康省省会雅安至西藏拉萨的康藏公路要翻越二郎山、雀儿山等14座大山,横跨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10多条大河激流,横穿龙门山、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由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的青藏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处达5231米,施工时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筑路大军拿着简易工具,以血肉之躯战天斗地,书写下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

1950年8月,抢修康藏公路道孚县一座桥梁时,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扑进河中,站在漂流的木料上用长钩、撬棍拆散木垛。不料,木垛突然散开,横冲直撞,11名战士被撞落水、英勇牺牲。后来,这座桥被命名为“忠烈桥”,桥头建起纪念碑亭,永久镌刻英雄事迹。

1951年12月,海拔5000多米的雀儿山已是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曾屡建战功的战士张福林,又和战友们一道投身筑路工程。一天中午,张福林去检查炮坑时,突被一块巨石击中,献出宝贵生命。解放军某部追认他为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张福林班”。此后,“张福林班”的战士们以顽强的斗志与兄弟部队一道把康藏公路修到了拉萨。

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全线通车。毛泽东同志特地题词:“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解放军某师的筑路英雄发出感慨:“公路每前进一步,都印着我们的汗和血迹,每前进一程,都是我们的光荣和幸福!没有足够的奉献牺牲精神,就没有‘两路’的贯通。”

是的,修筑“两路”不仅在“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也铸就了一座彪炳史册的丰碑——“两路”精神。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修筑“两路”是我国乃至世界公路修筑史上罕见的壮举,开启了西藏交通发展新纪元,成为西藏走向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天路”纵横,西藏交通今非昔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2021年8月21日,全长295公里的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段(那拉高速)全线通车,使拉萨市与那曲市之间的车程由6小时缩短至3小时,也使西藏高等级公路通车总里程增至1105公里。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各民族同事为把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同舟共济、互帮互助。”在那拉高速某项目部工作3年来,25岁的藏族大学生嘎玛洛卓在汉族、满族师傅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桩基灌注等工作,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主管,“民族团结,就像雪域高原上的茶与盐巴。”

交通运输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前提、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国防安全的基础、民族团结的桥梁。60多年来,在改造、整治和养护“两路”的过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继承传统、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两路”精神,也推动西藏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三五”时期,拉萨至林芝、泽当至贡嘎机场、日喀则机场至日喀则市等高等级公路相继通车运行,西藏自治区公路总里程增至11.88万公里。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西藏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大幅提升,并且实现了所有县(区)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的目标。一张巨大的公路网,将雪域高原上星星点点的村庄、牧场、雪山、湖泊紧紧相连,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天路”。

一条条“天路”,为西藏经济发展打通了瓶颈。2013年10月,波密至墨脱的公路全线通车,从此,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县也通了公路,步入发展快车道。“十三五”时期,墨脱县旅游业各项发展指标大幅上升,年游客量最高时达22.75万人次。今年5月,第二条通往墨脱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全线贯通,墨脱旅游产业有望再上新台阶。

一条条“天路”,带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距拉萨市区40公里的堆龙德庆区南巴村掩映在绿水青山中。以前,出村的土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糌粑、酥油等特产只能用马车、拖拉机运出村售卖。自打村里通了水泥路,特产外销顺畅多了。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4万元,许多人家买了车,看病就医、外出办事十分方便。

一条条“天路”,凝聚着交通人筑路养路的艰辛付出。“两路”通车60多年来,以驻守在海拔5230米的“天下第一道班”109道班、全国劳模玛尔灯等为代表的一代代养路工人坚守在青藏高原,承受着恶劣气候、高寒缺氧的严峻考验,以养路为业、道班为家,为西藏公路保通保畅作出巨大贡献。“十三五”时期,西藏公路养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8.54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262.1%。

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徐文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科学谋划出入藏通道建设,深入推进京藏高速公路格尔木至那曲段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川藏公路保通保畅和提质改造,“让雪域高原各族人民走上‘团结线’‘幸福路’,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传承精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60多年来,“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交通人攻坚克难、奋勇拼搏,接续创造着一项项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2016年4月13日,穿越世界级滑坡群地段的国道318线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车。

该路段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安全风险极高、难度极大。工程技术人员团结拼搏、勠力创新,运用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克服了隧道涌水、危岩破碎等施工难题,成功驯服了“通麦天险”,使川藏公路通麦段的通行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20多分钟。

成功驯服“通麦天险”,彰显了当代交通建设者对“两路”精神的传承,也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的强大实力。

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港洋山港区四期码头正式开港。

跨海建桥、填海造地、穿山筑路……洋山港建设中,创新解决了工程泥沙等一系列难题,探索出离岸深水港建设的成套技术,为我国港口工程向离岸、大型、深水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自豪的是,四期码头中的桥吊、自动导引车、轨道吊、设备控制系统均由我国企业自主制造。

2018年10月24日,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作为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跨海通道工程,港珠澳大桥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超级工程背后,凝聚着交通建设者们的汗水和智慧。沉管隧道施工是前所未有的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建设者们从零起步、潜心钻研,突破了核心技术难关,自主研发制造出了海底沉管,并将33节沉管逐一安放成功。整个大桥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

京新高速、港珠澳大桥、西成高铁秦岭隧道群、洋山港集装箱码头、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交通建设工程捷报频传、鼓舞人心,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高铁等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名片”。

今日之中国,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邮路畅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港口万吨级泊位等规模均跃居世界第一,交通运输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向强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整体滞后”到“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历史性跨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历久弥新的‘两路’精神将激励全体交通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迈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铿锵步伐!”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从爆红杉菜到被评“烂片女王”,息影十年的大S经历了什么?
下一篇:探访全国最大天然气生产基地
最新回复 (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