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康师傅等企业老坛酸菜供应商、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被央视3·15晚会点名曝光,称插旗菜业标准化腌制池腌出来的酸菜,是用来加工出口产品的,而内销的老坛酸菜包里的酸菜,则是从外面收购来的“土坑酸菜”。土坑酸菜加工过程中,工人在池子里抽烟,穿雨靴干活等脏乱差场景令外界“反胃”。
从事后一些信息看,几年前就曾有目击者反映过“土坑酸菜”的类似观感问题,认为这种土法传统工艺做出的酸菜“令人作呕”。但这些只属于私下的提醒,流传范围有限,等到央视平台曝光,“土坑酸菜”这一风物才被摊开在全国大众面前,引发监管风暴在意料当中,但真要问罪企业,并非板上钉钉的事。
面对媒体追问,湖南插旗菜业董事长严钦武3月16日的态度是:“我错了,深感惭愧,向广大消费者道歉,在今后接受检查,整改到位。”换句话说,外界舆论沸反盈天,认为插旗菜业不关门不足以平民愤,但严钦武似乎认为只要“整改到位”,整个行业就没到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
另外,有记者采访插旗菜业工作人员,不止一人表示,用脚池腌酸菜是一个正常步骤,几十年来都是这么做的。央视曝光的内容,只是腌制的部分,卖到市场上之前,会清洗得特别干净。至于抽烟等脏乱差问题,工作人员表示,曝光的土坑是出租给别人的,画面中违规操作的人员,并不是插旗菜业旗下的员工。而且,康师傅使用的酸菜,是用大瓷坛子浸泡了以后再生产的,土坑腌制的酸菜是给市场零售的。另有记者采访当地种菜的农户,他表示插旗菜业“收菜质量很刁”,“卫生管理和质量要求都很严”。
照以上的说法,令人作呕的“土坑酸菜”,只是个案,与插旗菜业无关。如果这一说法属实,就不难理解严钦武在危机公关时显露的这种判断。目前康师傅等品牌召回产品,下一步将在市场监管局的参与下一起进行质量检测。如果只从酸菜最后制成品的质监报告看,严钦武恐怕是有这个底气,或者说有那么一点侥幸心理。所以,有一些生厂商已经在说,土坑酸菜在制成调料包之前,经历了14次清洗——言下之意是制作工艺即使不堪,但保证了成品安全。
在目前人人喊打的情况下,插旗菜业即使拿出土坑酸菜的合格检验证书,只怕会火上浇油。即便曝光的脏乱差画面,真的如工作人员所说,是别人家的锅,不能代表插旗菜业,那么“土坑+脚踩”这一传统发酵工艺制作出来的酸菜,是不是就没问题?是不是成品合格就能洗白工艺之冤?
不可否认,“脚踩酸菜”的腌制模式,已经流传多年。此前央视纪录频道曾介绍过,一些东北农户用白菜腌制酸菜,也是用脚踩,把白菜中多余的空气挤出来,这样腌制的白菜更加入味和脆嫩。但这种做法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能接受。而土坑腌制的方法,存在多种安全隐患,比如亚硝酸盐超标、防腐剂超标、环境卫生不达标等,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大量盐水渗透地下,会污染环境。所以有些地方干脆取缔了这一做法。
不管土坑酸菜的历史多么悠久,显然它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何况,央视曝光插旗菜业的时候,将出口酸菜与土坑酸菜作了对比,前者是标准化工业生产流程,后者则是小作坊原料+脚踩制成。人们气愤的是,既然出口的能用标准化腌制,为何内销的却要用脚踩出来?即使拿成品检测合格说事,恐怕过不了这一“双标”的拷问。当然,新闻中经理的说法,是否代表插旗菜业的全部情况,仍有待调查。但无论如何,当地恐要用很长时间来消化“脚踩”带来的冲击了。
按理来说,食品行业是年年3·15曝光的重头戏,这种监督力量可以反作用于食品加工业,对于像酸菜这种特色加工镇,作为地方支柱产业,对外界可能的爆点一点也不敏感,听任“土坑酸菜”顶着传统古法的名义存在,放任出口与内销两种生产模式并存,地方产业官员的责任恐怕比企业更大。
酸菜加工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关系到数十万人的生计饭碗,这次的曝光,对全县的影响很难估计。如果说有什么教训,那就是民众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敏感度,没有被当地监管部门、生产企业、个体加工者认真对待。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不仅仅是检测指标合格,还包括工艺流程禁得起看。想想透明厨房对“君子远离鲍鱼之肆”的否定,不难明白。
在一个相对高的层面上讨论,那就是所谓的古法工艺也好、传统制程也罢,对其“糟粕”部分,都应该尽可能地清理干净,以适应现代食品工业规模化生产的规范。在食品安全上,质监指标应该与加工流程相适应,而不只是用来证明再脏的工艺只要结果合格,就算是没问题。舆论骂插旗菜业,要争的可能就是“这口气”。
风雨飘摇之下,当地菜业从业者感叹,要遭受“行业没顶之灾”,外界是一点也不同情的。所谓“传统”“几十年都这么做”都不是邋遢加工撇清责任的理由。包括菜业龙头企业,当地撤换主管官员的监管部门,恐怕都要痛下决心,终结“土坑酸菜”的传统工艺,全部换成出口酸菜的标准腌制,否则真是要“灭顶”的了。
上一篇:
美国务院发言人:美伊或将达成协议,重启伊核协议下一篇:
韩国大选拉票首日事故频频:2人疑似中毒死亡、宣传车翻车、候选人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