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逻辑变了,短中长期如何给百度合理估值?

gxq926 2021-8-13 1198


今年可谓是反垄断大今年。

在反垄断的大趋势下,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股价大跌。同时,两家公司无论是在社会公众层面,还是在二级市场投资者中间,都是被关注的热点。

相比之下,社会公众对百度的关注要少很多,但在资本市场,百度依旧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只不过有人看好,有人看衰。事实上,用“AI生态型公司”重新定义的百度,其估值逻辑也随之有所变化,那怎样估值才算合理?

异观财经以为,短期投资要看百度移动生态业务的货币化价值,如果作为价值投资则要看百度中长期AI货币化的程度和价值,AI落地是关键。

接下来,我们将从百度移动生态业务基本盘以及未来成长空间进行简单分析。本文仅限于观点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移动生态基本盘稳定,无惊亦无喜

在百度二季度业绩公布前,瑞银分析师Jerry Liu将百度目标价从340美元下调至250美元,维持买入评级;花旗则将百度目标价从303美元下调至283美元。

百度目标价被不同机构下调,主要原因还是受近期市场情绪不佳以及广告行业需求疲软影响。而当前百度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在线营销收入。

从本次业绩表现来看,百度移动生态基本盘稳定,在线广告收入方面无惊亦无喜。

财报显示,2021年Q2,百度实现313.5亿元的总营收,较上年同期的260.34亿元,增长20.4%,高于市场预期的309亿元。

其中,百度在线营销收入208.2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76.88亿元,增长17.8%,较上一季度的180.94亿元,增长15.1%。报告期内,66.4%的营收是来源于在线营销。

(数据来源:百度财报)

从上图可以看出,百度在线营销收入自2019年Q2开始便呈现了同比下滑的情况,疫情出现的2020年,更是让在线营销收入遭遇重挫,经历七个季度的同比负增长之后,终于在2021年Q1迎来了同比正增长,环比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营收趋于稳定,有转好的势头。

实际上,在线营销收入主要依托百度的移动生态,移动生态业务整体发展战略会对在线营销收入有直接影响。

在移动业务上,百度构建了一个以搜索+信息流为双引擎,百家号、智能小程序和托管业为主三大支柱的移动生态。

百度App是百度移动生态核心。通过“搜索+信息流”将“人找信息”和“信息找人”双向贯通融合,实现人与信息的连接。

百度App的用户,大多数是基于搜索的硬性需求而来。百度App在原有搜索基础上引入信息流,从单纯覆盖搜索需求用户,边界拓宽到资讯用户群。

然而,这类用户自身并没有明确或者强烈的需求,目的性也没那么强,其更多处于一种“悠闲”或者“无聊”状态,资讯浏览是一种“消磨时光”的方式。从这一个角度来看,百度App“工具属性”依旧很强,仍然是“信息服务商”的定位。

不过,今年以来百度的移动生态战略似乎发生了变化。

今年的2021百度万象大会上,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发布了百度移动生态“X+Y”业务布局。X是指横向进一步拓展百度App、好看视频等产品的用户规模,Y是指纵向深耕行业垂类,满足用户服务需求,拓展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在“X+Y”的业务布局下,将整个百度移动生态向生活服务化战略升级,百度App的slogan也同步升级为“百度一下,生活更好”。

近日,当红明星龚俊成为百度App新的品牌代言人,并发布了颇为魔性的代言TVC,推出福利满满的“更好生活节”,所以当前以百度App为核心的移动生态,正试图从“工具人”破圈成为带有“人格化”的生活服务系统。

这一战略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在线营销的营收规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服务化”战略可以直接对用户规模增长以及用户粘性产生影响,平台用户规模越大、粘性越强,对广告主的吸引力越强。

从用户规模的角度来看,与微信12亿的月活用户规模相比,百度App目前5.8亿的月活用户尚未触及天花板,还具备一定的上升空间。本季度百度App的月活用户就净增了2200万,高于上一季度1400万的净增。

除了拉新以外,百度还需要考虑如何提升现有用户的粘性,增加用户使用时长成为重中之重。精准挖掘用户需求,不断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良好的用户体验和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等都有助于增加用户的粘性,增加用户使用时长。

宏观经济复苏,国内互联网广告延续复苏态势。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二季度国内互联网广告同比增长19.6%。

但同样需要考虑的,政策对教育、游戏、医美等行业的监管,以及对互联网行业反垄断的推进,会对广告主的投放策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广告投放预算或将面临收紧的情况。

因此,百度在移动生态战略升级的情况下,多元商业化能否实现突破,进而推动核心业务增长尚需观察。此次财报中,百度预计三季度营收306-335亿元,同比增长8%-19%。

财报显示,该季度归属于百度的净亏损为5.83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35.79亿元;Non-GAAP下净利润54亿元,上年同期Non-GAAP下净利润50.82亿元,市场预期净利润45.78亿元。

此外,当前在国内反垄断的大趋势下,目前市场情绪不稳,因此百度总体营收短期不会出现营收大幅增长的情况,此次财报中,百度预计三季度营收306-335亿元,同比增长8%-19%。

当前在国内反垄断的大趋势下,目前市场情绪不稳,从百度当前的市值角度看,基本仅包含了移动生态基本盘的估值。

AI落地,中期看智能云业,长期看自动驾驶

百度“重金”押注AI,十多年的持续投入,AI货币化尚未实现规模化落地,投资者们想要长期“拿住”股票,也确实内心有些不踏实。AI投入大,货币化时间充满未知,这也是部分投资者不看好百度的原因。

从最新财报看,百度一如既往的加大研发支出。二季度,百度研发费用支出63亿元,占营收比重超20%。事实上,过去十年,百度累计研发支出占比也在15%以上。

(数据来源:百度财报)

十一年的时间,过程是漫长的,真金白银的投入是看得见的,但距离最终变现却充满未知,因此资本市场的反馈是悲观的,市场留给百度的时间不多了。

让人略感欣慰的是,百度也终于开始强化AI技术的商业化了。

在2020年Q4财报发布的时候,百度被李彦宏重新定义为:“AI生态型公司”,智能云首次被百度摆在了业务首位,智能驾驶、智能助手则取代了Apollo、DuerOS的表述,这对外释放了一个信号:AI商业化在提速。

实际上,对于百度的估值逻辑,一方面是基于当前移动生态的估值,当下百度的市值大部分基于此;另一方则是基于百度AI货币化中长期价值投资的估值。

百度的智能云业务、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助手,在百度财报中都归属于“核心业务”。

财报显示,2021年二季度,来自百度核心的收入达到240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非在线营销收入50亿元,实现了80%的同比增长,这主要受益于云服务、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AI创新业务的推动。

第二季度,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71%。这一增速超过了阿里云(29%)、微软智能云(30%)、亚马逊AWS(37%)以及谷歌云(54%)的增速。

不过,百度并未披露智能云的具体营收情况,其体量距离上面提到的几家还有较大差距,同样说明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财报披露,百度智能云与吉利控股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为其提供私有云解决方案和其他云应用。

在智能交通云服务领域,百度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在场景及落地城市上不断扩展。2021年6月,百度ACE智能交通签署千万订单的覆盖城市增加至20个,是去年同期的4倍。

长期价值还是要看百度的自动驾驶,这是百度未来估值最重增值项。

当前,百度Apollo的商业化路径有三条:为主机厂提供Apollo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百度造车和无人车服务,这将成为撬动未来出行行业的有力支点。

财报显示披露,测试里程方面,Apollo L4累计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1200万公里,同比增长152%。测试资质方面,百度Apollo已获得278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与此同时,无人车迎来大规模商业化的破局点。6月,百度Apollo推出了第5代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将每公里成本进一步削减60%。未来2-3年内,百度计划将无人车服务落地30个国内城市。

实际上,有关自动驾驶落地和盈利一直都是外界重点关注的。十多年的研发投入,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的业务规模到了怎样的程度?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我们预计到2025年,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的总体成本将低于有人驾驶网约车的成本,到那时,我们的业务规模也将更大,相信届时也可以将该业务单独编列。

百度首席财务官余正钧表示: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李彦宏提到的60%成本降低指的是从第四代到第五代的单位里程运行成本减少,而前面四代,代际之间的平均成本下降为62%,所以说,我们一直在努力降低自动驾驶成本,五代产品下来,平均每一代的成本都下降了60%左右。如果我们展望2025年,你会看到有人驾驶网约车的劳动力成本不会下降,而只会不断上升,他们是在同无人驾驶技术竞争,同无人驾驶不断增长的里程,不断积累的数据和运营经验的竞争, 以目前的趋势来看,我们预计,公司无人驾驶业务在未来五年的成本还将出现大幅的下降。

此外,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滴滴事件”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数据合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数据安全法》即将在9月1日起实施,这是否会对百度造成影响值得关注。

对此,李彦宏在财报电话会上指出,数据安全对公司而言非常重要,公司成立了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数据隐私委员会,来监督整个公司的数据实践。与同行其他公司相比,百度在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方面也做的更好,相信公司可以在新的《数据安全法》合规方面做得很好。

2025年会是百度股价“起飞”的转折点吗?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宁德时代仅第五!全球电池榜迎来更新,韩企占据半壁江山
下一篇:崛起的不只中芯国际,被忽视的国产代工巨头,靠卖芯片吸金22亿
最新回复 (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