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猪瘟的73岁养猪户:1600头猪无一染病 挣35万一半用于环保

admin 2019-12-3 1559

养殖户王一忠和他的猪崽子。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柴枫桔 摄影报道

不管怎么算,养殖户王一忠今年都是一个“丰收年”。

在自家院子,他散养的10头黑猪可以出栏了,油光顺滑,膘肥身健,预兆着一个好价钱;在和朋友合伙的猪场里,9月底出栏的1400头猪,已经带来比往年高10万的毛利。

猪事起伏。自去年8月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在辽宁沈阳确诊,这个从未传入中国的“老牌”病毒,在接下来半年传遍大江南北,已一年有余。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猪瘟疫情中, 猪肉接连飞涨。身处其中的养殖户,被猪瘟击中的,损失惨重,幸免于难的,似乎成为“一夜暴富”的最佳模板。

王一忠家的1600多头猪,没有一头染上猪瘟,但他也没有因此身价百倍。

汶川养猪户王一忠。

这个73岁的老农,经历的风雨都藏在脸上的褶皱里。大风刮翻过屋顶、地震震垮过家楼,但无论何时,养猪这件事一直没停下。从前,他总觉得,农村人家要有一两头猪才叫过日子,后来,他觉得再穷也要有个自己的产业才有盼头,于是,借债和朋友合伙开养猪场。

这一年,他一直关注着猪肉价格,在肉价飙升的下半年,他有点愁。他一直相信猪粮安天下,“价格太高,也不是好事。”

不过他的这些嘀咕,鲜有回复。因为猪瘟,王家人已经自我隔离大半年。他们不接触外人,就连王一忠骑三轮车侧翻后,上颚只剩下两颗牙齿,他都没有去补,也没时间去。在那个汶川山下的农家小院里,鸡犬相闻,黑猪茁壮长大。肉价最高的那几个月,有时看着亲热上来的猪们,他会忍不住笑道,“吃吃吃,你们知道你们现在多值钱吗?”

“哼唧。”

3个电话,预定千斤猪肉

立冬之后,老主顾开始找王一忠预定猪肉。按习俗,从这时起到过年前的几个月,是一年宰猪时节。

不到半个月,3个电话,5头黑猪共千斤的猪肉就被预定下来。

这是董泽兵在王一忠这里买猪的第7年,他用“肉味儿”形容王一忠养的猪,“哎呀,形容不出来,就是有肉的香味,这是超市里的猪肉没有的。”

从王一忠家到养殖场的路上。

其实,和一般的农村散养户差不多,王家的猪圈就在他家后院。那是在一堆红苕藤、芋头地、白菜田中的一层小房。表面上看,这就是最常见的农家猪舍,灯光昏暗,门栓生锈,头顶蜘蛛网,大猪小猪分在两个猪槽。但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成堆猪粪,一个连接猪舍的沼气池,将粪便发酵成沼气。

茁壮成长的汶川土黑猪。

这里是王一忠自己饲养的生态猪,品种为汶川本地黑猪,没有杂交过,通体黝黑,满脸褶皱,其貌不扬,但肉质鲜美,吃的是王家自己种的玉米面和红苕藤长大,最适合做四川回锅肉。

在董泽兵眼中,王一忠是“可信的好人”。今年非洲猪瘟影响大,他专门给王一忠打电话问候,“结果王大爷说没有受到影响,让我们放心。”

其实,还是有影响的。

王一忠的家在从成都到汶川的213国道边,距离最近的漩口镇有12公里。猪瘟最厉害的这个夏天,村庄变得更加安静。养猪户们闭门不出。唯有绕着村子大路,被铺上的厚厚鬃毛垫、撒上的层层石灰粉,透露着猪瘟阴影下的一丝紧张。

王家门口,一条田间小道,连接着山下的猪圈,和山上的猪场。

两个端点,两种猪生。

山上的养猪场主要是王一忠的儿子王珺负责。当地政府颁发的“科技养猪户”的牌子,被他挂在入口处。常年守在山上,他熟悉怎么通过机械操作,将饲料和水精准喂给1600多头猪,以及对宽敞的猪舍进行通风排气,保持恒温。

这些农业企业饲养在养殖厂的猪,在流水线上长大,吃的是由企业提供的饲料,成长、生病、死亡,都被记录在案。

没有一夜暴富

猪价的波动,同时影响着山上和山下。

九月,饲养厂里出栏了1400头猪,毛利润35万左右,比往年增加10万。

另一边,杀猪在年前,那跟过年一样热闹。请来的杀猪匠把刀磨得锃亮,开水一大锅一大锅烧得咕噜作响。来自城市的买家,站在猪圈外选猪“点”杀。

通常,董泽兵会和朋友三四家人约好合买一头猪,一头出栏的黑猪,按除去内脏和猪血后的净重算,大概在200斤左右,一头猪整个卖的价格,又和零卖不同。

在价格上,王一忠一贯不讲究,买家说是多少就多少。往年,他的生态猪,定价在每斤25到28元,今年,董泽兵和熟悉的几个买家商量了下,给出整只卖35块一斤,开零卖50块一斤的价格。

高出往年的价格,让王一忠有点喜忧参半。

他关注猪价,特别在8月中旬后,连续多月逐步抬升的猪价开始飙涨,猪都“飘”了。到十月,有的猪场每只猪价到了每斤22元,翻了一倍多。

即使猪肉连涨,也没有一夜暴富的故事。

进猪舍前,王一忠用酒精全身消毒。

在村里,散养户的猪大多是喂了给自家人吃。今年,有的养殖户等不到惯常杀猪的时间,他们在夏天就把猪提前杀了清栏,也有将病得严重的猪直接埋了,撒上菌种和消毒水,免得传播。

王家人合计下,今年的收入,是会比往年多上几万块。但眼下,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现在已经很难买到小猪苗。一方面,上半年还是500块一头的小猪,已经涨价到1000元,另一方面,散养户们也不敢随便买,毕竟,谁都怕成本翻倍后,随之提高的养殖风险。

最后,几经辗转,还是相熟的一位朋友,以每头800块的价格,“分”给他们家11头小黑猪,折算下来,差不多是70块钱一斤。

马上,新的养殖周期即将开始,在家,王一忠为到了冬天就“惊叫唤”的小黑猪们安上了浴霸灯,全天开着取暖。在猪场,11月内,1800头小猪即将关栏,那是由公司提供的猪苗。技术人员会提前对猪舍抽样采样,甚至包括长期守在猪厂的王珺的手机,要确保检测没有病毒后,才能放小猪关栏。

战猪瘟

小心谨慎点,总是没错。

今年以来,流传在养猪圈内的各种故事,总是让王家人惴惴不安。

有的养猪厂,猪瘟呼啸而过,一夜间死了2000多头猪,追查之下,是饲养员独自到镇上买菜,带回病毒。还有位散养户,发觉家里的猪不对劲,他叫来关系好的另外两户,一起把病猪填埋了,结果很快,另外两户人家的猪也全部死亡,损失惨重的这两位养殖户,把曾经的朋友告上法庭,要求赔偿。

王一忠害怕了,他眯着眼睛,在手机上一条一条搜索各种预防举措。

于是很快,养猪场的入口有了一个监控摄像头,不允许非工作人员进入,即使是送饲料的技术人员,也只能停在距离养殖区百米外的地方。到养殖厂的沿途,被撒上厚石灰,还挖出一个一车宽的消毒水凼。

消毒水槽给车消毒。

长期守在厂里的王家人开始自我隔离,从厂到家,是没有人烟的几里山路,以此为直径连接的两点,就是他们过去大半年的活动范围。

在王珺的记忆中,全家人最近一次走进人群,还要追溯到初夏,在都江堰郊区吃10块钱一人的大碗饭。走在熙攘人群中,他们心里发慌,刨了几口青菜就匆忙回家,肉类更是绝对不敢碰。在自己家里,他们过着自给自足远离人烟的生活。蔬菜瓜果是自己种的,鸡鸭猪肉都是自己养的,就连喂家里黑猪的红苕藤,都能从猪圈外的草地上扯两把。

在非洲猪瘟的阴影面前,一切近乎苛刻的小心谨慎都能被接受。

在猪场,原本猪蹄容易卡在排便的栏杆里,有时会受伤和发肿,原本打点痛定安,吃点头孢就行了。但今年,王珺会单独把这些猪拎到一栏,测量体温,日夜守着,就怕伤口感染引来病毒。

而另一边,养了30多年猪的刘春珍,在猪舍装上了纱窗和大功率电扇,每天三次清洗猪圈,全家人更是轮流守在猪舍边。

8月初,家里的母猪有点怏怏的,吃不下东西,还拉肚子。叫来兽医,打针吃药后,她在旁边守了整整两天,看着猪慢慢有了精神,吃得下东西,体温也保持正常。不过这次之后,她自己就病倒了。

沉默抵抗猪瘟,没人觉得孤独。

在王家,王一忠的忙碌从每天睁开眼睛就开始了,他要喂猪喂猫,菜地浇水,还要将精神不好的、打喷嚏、拉肚子的猪们单独“隔离”出来,对症下药,长期观察。

今年,他们的养殖场里死了252头猪里,经查验都是因为别的病症。原本,在1600多头的总量里,这属于正常死亡比例。但王一忠父子不敢报给保险公司,因为他们担心,上门调查的业务员,会把不知名的病毒也带入。

更愁的,是死猪的处理。从猪舍到死猪填埋的地方,需要绕过猪舍,大约400多米路。有的死猪,两百多斤以上,常常让这对父子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相比之下,刘春珍在病好之后,将家里的猪都清栏了。她说是因为看着暑假还在家照顾的儿子,觉得更想要全家人安定生活,“比猪瘟更可怕的,是因为猪瘟的提心吊胆。”

王一忠山上的养猪厂房。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对于王一忠而言,日子不怕累,就怕没想头。想头就是希望,这个中国最普通的农民,在经历过大风、地震等天灾,旁观过伤亡、离别等人事后,沉默而持久的努力,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是喜欢猪的。在他眼中,牲畜和土地一样重要,那是农民的生活、命运、还有希望。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是我们农村传下来的话。”在王一忠眼中,一户人家,家里有了猪,就有了盼头。

512地震中,王一忠的房子被震倒,只剩废墟。

“5·12”地震时,重灾区的汶川,王一忠的妻子独自在家,原本应该在午睡的她,因为送一位村里的长辈回家,幸运躲过噩运。尽管房子被夷为平地,但全家平安。

接着,王家人发现,在木头绑的猪圈里,家里养着的那四头猪,虽然被吓懵了,但是都还好好活着。

王珺感受到父亲对猪的“执着”,也是在地震后。他清楚记得,那是5月18日晚上,天跟被捅了窟窿一样,雨下得特别大。住在帐篷里的几家人,男人们都站着用手撑着风雨中飘摇的帐篷,外面是轰隆隆的响声,“大家都很紧张,结果都这时候了,我爸还来了句,要去看看猪。”

后来,当抗震救灾的战士问王一忠有什么需要帮忙时,他犹豫了下,还是拜托战士们帮他从废墟里挖出半袋玉米,那是给猪吃的。

“总觉得,每天还有喂猪这件事,生活就没怎么变化,或者是,很快都回到原来的样子。”震中的废墟中,王一忠继续喂着那四头从地震中活下来的猪,猪们很快缓过神,该吃吃,该睡睡,顺顺利利长到了200多斤。

一年后,王家将盖好的新房借给抗震救灾的专家,他们全家搬到亲戚家暂住,这时,王一忠首先观察的,还是有没有养猪的地方。

这样的坚持体现到今年。2019年4-7月,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猪肉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8.2%、14.4%、21.1%、27%,这个数字到了8月,扩大到46.7%。

今年九月底,养猪场1400头猪全部出栏,企业付给猪场35万元。猪价飙升,王一忠没有马上关栏,他拿出17万,加固完善厂里的环保设施。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四川的干湿分离机、福建的翻耙机、湖北的管道、湖南的谷壳……彻底解决了养殖厂内的猪粪处理问题。

算上之前的投入,这家承载量在1650头猪左右的养殖场,已经花费了70多万在环保上。

养殖场内部环境。

这是猪场自发的行为。三位合伙人都认为,场里干净没异味,有益防疫。

对于王一忠养猪的选择,身边的人都不意外。

在老主顾董泽兵的记忆中,王一忠第一年养黑猪,因为没经验,把黑猪照着大白猪一样养,黑黑胖胖接近300斤,一刀下去,四指宽的脂肪。当时,买家就买了几斤,剩下的,王家人做成腊肉,自己吃了三年。但之后,王家人就逐渐摸索出,类似黑猪,最佳的脂肪比是在200斤以内。今年,他们还给几头超重黑猪,减了两个半月的肥。

在儿子王珺的印象中,自家种的喂猪的蔬菜,有一年总是长虫,不愿意打农药,于是父母每天都蹲在菜地用手去抓虫,那些米粒儿大小的虫子,除之不尽。后来,也是多几次尝试后,才总结出下籽晚点的经验,“就是比正常的晚一个月撒种子,正好错过虫多的时节。”

猪“落地”了

终于,一切都在向好发展。

11月,猪终于不“飘”了。根据农村农业部的监测数据显示,1月11至17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每公斤36.04元,比前一周下降5.6%,这已经是生猪价格连续两周环比下降。

当年修建养殖场时,王家一共欠下60万的外债,这些年,每年收益的一半来加强环保,一半拿去还账。最难那几年,他们连鞋子都是别人送的。

眼下,王一忠估摸着,今年“收成”还可以,到明年下半年,就能把账全部还清。“日子都是一天天过的,小猪儿长大,我看着就高兴,你看,都总会好起来的。”

在别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养猪户,也有了复栏准备。

11月,刘春珍从一家种猪公司订购了一批种猪,准备复栏。母猪一头6500元,公猪一头7600元的价格,是过去的两三倍,但在她看来,这也是从侧面说明了养殖户的复养意愿在增强。

对此,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检系教授徐志文并不意外,作为四川省专家服务团的一员,他长期在基层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他告诉记者,目前,养殖企业都在总结经验,积极转型升级,科学有步骤的增加养殖投入。相比之下,养殖散户虽多以观望态度居多,但不少都想再试试。

如今,王家人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但终归是有了不同。

他们村30户人家,还在坚持养猪的就只剩下8户。

很难挣钱——这是关键原因。以汶川黑猪为例,长肉慢,一般也要一年才能出栏,养猪户的投入肯定比四五个月就出栏的饲料猪要高。但在市场上,对于粮食猪,不是熟识的卖家,消费者很难相信这类猪肉高出的“身价”。

“城里人觉得买不到粮食猪,农村的猪有时候又卖不出去。”养了快30年猪,王一忠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更重要。

他的买家,大多都是十几年的交情,谁家每年大概需要多少,他都心里有基本概念。有好几次,忙碌的买家,直接托人开车来他家拿猪肉,也不检查也不讲价,直接塞满后备箱提走。

但在传统的菜市场,他也见过,摆着卖的粮食猪,因为价格高,被顾客说是“骗子”。正因为这样,如今在他身边,大多还在养猪的,也是就养个一两头,足够亲朋好友们吃就行了。

眼下,看着年关近了,对比上颚只剩下两颗牙齿,他更在意的,是怎么落实自己的“定猪大计”,在他心里,所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事,就是山上厂里养白猪,山下窝里是黑猪,小猪慢慢变大猪,哼唧哼唧人人爱。


上一篇:夫妻都在体制内,有多幸福?网友:40岁之后才能显出优势
下一篇:河南郸城冒名顶替工作者为安徽太和人 在当地另有户籍
最新回复 (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