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馆里的对台四封信

gxq926 2021-11-3 690


日前向公众开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陈列了四封跨度逾20年的特殊信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进,展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发展的政治脉络,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和信心。

这四封信件刊载于《人民日报》,分别是1958年《国防部长彭德怀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国防部彭德怀部长再告台湾同胞》、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和1982年《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1958年10月6日和25日,中共中央以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连发两封告台湾同胞书,在当年政治背景下,向台湾同胞晓以民族大义,传递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号。

“这是历史转折的重要标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研究员褚静涛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两信发出后,两岸间大规模炮战基本停止,从剑拔弩张的对峙转向“默契”相处,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示了和平统一方针。与1958年告台湾同胞书对比,大陆对台称谓从“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军民同胞们”改为“亲爱的台湾同胞”,语调也从“劝你们不要过于依人篱下”转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

称谓和语调更改背后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变。褚静涛表示,彼时新中国成立已近30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大陆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岸形成了不通过大规模战争解决问题的默契,且有共同经济利益。

褚静涛表示,最为重要的是该信以中央政府对台湾当局的基调发出,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孕育。三年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由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

1982年7月24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发出对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的信,望其以民族大义为重,开展国共第三次合作。廖、蒋自父辈就结下友好关系,分隔30余年情谊仍在。“寥廓海天,不归何待?”“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廖公的信言辞恳切。

虽以廖承志名义发出,此信实为当时邓颖超领导的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勠力之作。参与起草的小组成员耿文卿曾回忆,写信时“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表达“对台湾当局晓以大义,陈以利害,动以感情”。

通过公开发表书信的方式,以曾经志同道合的同学、战友的口吻对台湾喊话,褚静涛认为,这意味着大陆对台态度的情感深化。

这封信也在台湾引起巨大轰动。1987年11月2日,台湾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台胞终有机会返回阔别数十年的家乡。

回顾历史上的四封信,大陆和台湾从剑拔弩张走向柔性对谈。褚静涛分析,发信人的身份在变化,最开始是国防部长、之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再到廖承志个人,语调、语气、用词越来越注重推心置腹。

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和信心透过四封信展现出来,并在今天持续。褚静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像历史上的四封信一样具有深远意义。

“总书记的话不仅讲给大陆民众,也讲给台湾民众。”褚静涛进一步解释,总书记强调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反对“台独”,坚持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意在告诉两岸人民,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维护好两岸关系,为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创造必要条件。

反观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意图转移民众视线、转嫁岛内矛盾的民进党当局,其倚美谋“独”、以疫谋“独”,紧绷两岸关系的行径只会给台湾民众带来灾难。褚静涛指出,民进党当局倒行逆施,抛出所谓“四个坚持”公然贩卖“两国论”,甘当西方反华势力遏制中国大陆发展的筹码,“自觉身价很高,其实不过是反华力量的一颗棋子。”

随着民进党当局执政期间的弊端暴露无遗,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已意识到,只有加强两岸交流、维持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才是其利益所在、前途所在,“时间会站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人民一边。”褚静涛说。



上一篇:进小区“刷脸”案是一堂生动的个人信息保护课
下一篇:澳大利亚“小事不谨慎,大事犯糊涂”
最新回复 (0)
返回